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正文

廿白羽传话艺术 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2023-04-21 02:07:18 网址:http://www.guazhitianqi.com/redian/13897.html  评论:0  收藏

文章约3万字,发表于《科学文化评论》,介绍戈革先生的9项领域取得的成就,生前逸事,并对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广博修养与多方面造诣进行了评论.引文格式:熊伟. 古道西风忆戈革[J].科学文化评论, 2008, 5(003):42-76.

插图与内容并不一致。本文属于早期版本,并删去部分字句,可能与发表的正式版本稍有不一致。文章很长,编辑起来也很费力,版权归原作者,看官多多包涵!

一、如何给戈革先生定位?2007年12月29日,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戈革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6岁我与戈先生相识二十多年,这些天总惦记着写些文字来悼念戈先生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给戈先生定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Mary R.Haas在谈到赵元任时说:。

“赵元任的职业生涯是很了不起的他的兴趣的广度份量太重,标签他为“数学家”或“语言学家”或“音乐家”,都是误导,唯有称他“学者”据我所知,没有其他人能象他一样能够如鱼得水地参与在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中,这两种文化的每一种都已经在二十世纪的中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它们的思维方式是互为完全陌生的。

”从戈先生有成就的领域,我们可以给他很多称呼:翻译家、科学史家,教育家,玻尔专家,诗人,文章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所以,要给戈先生定位,给一个准确的称呼不是一件易事,也超过了我的能力我只能根据我的偏爱,给戈先生参与的领域排出一个大致的次序。

并陆续写些我这样排序的理由这个次序是极其主观的,欢迎不同的看法与争论:文章,篆刻,诗,翻译,玻尔研究,科学史研究,教育,书法,绘画

二、我的排序标准大凡知道戈革先生的人,听到戈革先生去世的消息,都会有一种感叹:“先生的才学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先生享年86岁,寿数决不算短先生也是极为勤奋的人,在“‘保心秘诀’的故事”一文中他说自己“

有三条”秘诀,“第一,我从来不锻炼身体,从来不作早、午、晚操,不跑步,不打太极、八卦或少林等派之拳除有不得已的原因以外,我每天四点半起床,洗漱后即伏案工作,然后吃早饭,然后接着干,午饭后睡一觉,至下午两点,又接着干,至下午七点左右吃晚饭。

晚饭后一般不再工作,看看电视,便睡觉(年轻时晚上看小说,读诗文之类)每年每天如此我不过星期天,不休寒、暑假,不参加春、秋等出游,不过年假、春节(旧年)、上元、端午、中元、中秋等节只有别人偶尔来访时,我以交谈作为休息。

我平生正式出版的著、译书籍和发表的文章、共约两千万字,便是如此写出来的”不算篆刻,书法,绘画,单单就文字,86年发表两千万字,平均每年要多于23万字,这已经绝对不是小数目但是,对先生,我们还是有一种遗憾:上天给了他许多的才气,他也很用功,很珍惜光阴,可上天却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可以把这些才气完全表达出来的环境!。

许多年前,我曾经向先生建言:“您应该少作翻译,多作创造研究”先生淡然一笑:“要想多有研究,就需要有许多经费去收集资料”那是八十年代,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也是知识界没钱的时候这样,在上面的感叹之后,我们又会有新的感叹: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先生依然能在人文和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取得傲人的成就,先生的确非常人也!。

我希望我对先生参与的领域进行的排序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享受先生的成果我的这个次序是极其主观的:文章,篆刻,诗,翻译,玻尔研究,科学史研究,教育,书法,绘画果然,马上就有朋友来电子信,建议把“玻尔研究”与“翻译

”换序我很高兴朋友的参与在这里,我大约列出我的主观的排序标准,以后再就序列的各项略作讨论排序标准:1.充分体现个性,别人不可替代2.在该领域中的地位,与该领域中其他从业者的比较3.影响和潜在(对未来)的影响。

三、文章第一戈革先生文如其人在戈先生所有成就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文章,排为第一“文章千古事”,中国人很讲究文章中国是个文章大国,出过不少大家文章有些基本的要素,例如:字、句,和文章的整体结构,这些是可以传授的。

但是,文章是否传世,则更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它所表达的作者的才情、性格、见识等等这些是无法传授的古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用“气”来称呼这个文章基本要素曹丕认为“文以气为最”(《典论论文》);韩愈宣称“气甚言宜

”(《答李翊书》);三苏之一的苏辙干脆说“文者气之所形”他说孟子文章高明,原因就是孟子自己说过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上枢密韩太尉书》)先生一身行为独立,不随大流,不跟风,其文章亦如其人例如,他给于光远先生的《碎思录》配印,有。

“刀下留言”一文,说:“拜鞠(拜鞠为先生号)学印,了无师承,亦无传人其'泽'一世而斩居常搜读故籍,究心众谱,操刀而刻,不循法度自作自受,如是四十余年,依然是个闭门造车的汉子,从不曾梦到过出门'合辙'之事。

以故至今普天之'艺术界'不知有拜鞠其人,而拜鞠也不知何物是'艺术界'大家隔着偌大一个类空区间(space-like interval),'不相非薄(?)不相师',倒也省却了许多的口舌和烦恼”文字雅而有力,鲜活,有的是性格和灵气。

在《半甲园丛稿》的“自序”中,他写道:“老夫从来不作'应景'之文,不发空洞之论,每篇文章必'有所谓',而且自信有些东西是现今世界上任何别人都不可能写出的”气势十足既然“气”是文章的关键,那么如何“养气”

?据“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说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一个痛苦而人生代价惨重的过程中国的特色是让人被迫“养气”中国许多伟大的学者就是这样造就的,人们熟悉的例子有司马迁。

就我了解,先生也是在很极端的环境下被迫“养气”的先生的青壮年恰逢一个奇迹的时代,毛主席自己的话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人的宝贵是造作奇迹的原材料。

有句流行的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人变鬼”有些残酷,但“鬼变人”却非奇迹不可。

先生吃尽了奇迹的苦头,而有两件事给他的心灵创伤最为深重:其一是他的职业任人羞辱:1952年自清华研业生毕业,先生便在大学教授物理为人师,得到的却不是应有的尊重,而是外行的愚弄和不明真相的学生的嘲弄,进牛棚,受隔离。

先生自幼立志献身学术,也向来对自己的学问十分自信斯文扫地,对他是绝大折磨另一是友谊的幻灭:理科训练出来的先生在文学上也是一等身手他与两个文科学者游戏文字,互相唱和题赠三人惺惺相惜,引以为知己,一日不见,便若有失。

可没曾想到其中一位却在文革初期,把先生的游戏之作上交组织,成为他反革命的证据先生因此罪加一等,1969年由右派正式升级为”反革命份子“细说先生所经历的磨难,难免“一说便俗”,了无趣味提到上面两点,只是想给读先生的人提供一点理解先生的线索。

他要是不“怪”(卓尔不群),不“自负”(自信),不“顽固”(执着),不对删改他文章的人“大发脾气”(敬业),先生肯定会被改造成为一颗“又红又专的革命螺丝钉”,而中国就会少了一个文章大家先生的非学术文字,大都收集在他自费出版的《半甲园丛稿》中。

《半甲园丛稿》由方励之题署书名,2006年八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当今“商业大潮”铺天盖地,讲究的是“包装”,“炒作”,戈先生的作品不合潮流但是,我相信,当国人从商潮中爬上岸时,肯定会有不少人发现先生,喜欢先生的文章。

此乃超卓藏本四、"流毒"几乎遍世界戈先生操刀四十余年,治印数以万记,也是高产有天先生给我说起,除非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先生治的印套用文革语言,篆刻乃封建"流毒",则先生之流毒几乎遍布世界我也是众多的“散毒

"者之一十数年前,我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有一法裔女同事,善画她画了一幅油画,装帧好了送我油画颇大,装帧起来就挺贵的我觉得受之有愧,就请先生为她起了中文名字,并治印一方还赠于她,把她乐坏了先生所治数以万记的印大约分为三类:。

一是刻治代表观点,理念的词句。二是给虚拟的人物:多是小说中的角色。三是为现实中的人:亲朋好友,前辈后生。

第一类以先生为于光远先生的随笔集配印为代表于先生的随笔集名曰《碎思录》,乃于先生数十年治学暨为人处事的心得文章主要是百字短文为加强内容,于先生想请一位篆刻艺术家帮助,为随笔集配印,最终以戈先生为最佳选择。

该书1993年由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于先生没有失望,《碎思录》竖排,仿线装,戈先生一文至少配一印,全书印过百方,为于光远先生的著作平添书香。

第二类的代表有《红楼梦人物印谱》,约500印; 《金庸人物印谱》,有印1600多枚可惜,这两项大工程,迄今未能面世,并各有自身戏剧性的命运《红楼梦人物印谱》的印章都送给了天津词人孙正刚先生七十年代大地震时,孙先生所住楼房大震。

本已跑到楼外的孙先生,忽然又不要命地往楼上跑再又跑下来时,楼就倒了孙先生所收藏的文物典籍皆化为尘土,唯一抢出那一包印章,一时传为佳话(先生有金缕曲一首以记其事,该词收在《半甲园丛稿》中)可惜孙先生早已作古,他舍命救出的印章也就不知所终。

[孙正刚,宋词专家,对宋词的内容、体制、声律、风格都有独到研究。1979年将17年前在天津市和平区语言文学业余讲习班讲解诗词格律稿结集出版为《词学新探》]

话说先生是超级金庸迷他不仅写成专著《挑灯看剑话金庸》,还以一年多的时间,为金的十五本武学著作的所有人物治印,刻成《金庸人物印谱》《金谱》动工时,金大侠便承诺书成之后由金出资出版发表可惜,《金谱》完功后,一诺千金的金大侠却没有履行诺言。

我曾问起缘由,先生只是淡淡一句“他一心在大陆作官,忙忘了”后来,先生把《挑灯》和《金谱》卖给了一个台湾商人卖《金谱》时,连印章也都卖了那台湾商人在买《挑灯》和《金谱》时,也承诺出版,结果却也是失信后来,《挑灯》和《金谱》又回到先生手中,印章却留在了台湾。

《挑灯》近二十年来,出入许多出版社进去时,编辑都有承诺,可又总是由于不同的原因,不能如愿近来有消息,说《挑灯》会在今年春天出版先生终于没有看到《挑灯》面世这对先生这个超级金迷自然是十分的遗憾!【超卓备注:《挑灯看剑话金庸》后来已经出版

】先生拓了一套《金谱》赐我全套数十部16开沿左右再分为二,与常见32开相比,高而窄《金谱》由极薄的宣纸构成,每部厚薄大约半厘米,兰皮线装封面上有白条,黑字题写《金庸人物印谱》每页通常拓一印,偶尔有两印或三印一页。

每部的首页是书名之印我每翻阅《金谱》就有感慨:若金大侠不曾食言,则《金谱》无疑会给“金学”增加丰富的内容唉!我收藏的先生的印,都属第三种我夫妻二人得先生赐印,两个孩子出生时先生也赐印祝福在先生高产的治印生涯中,给先生带来喜悦的,多是这种给现实中人所治之印。

为亲朋好友奏刀,增加了相互交流,也调剂了先生的学术生活先生曾经给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治印,得到两位先生赞扬之后,钱老用印不出戈先生所治之印钱老并亲自抄写钱老本人的诗一册,还赠先生先生珍为镇斋之宝钱老的研究生曾对戈先生说:“钱先生写信,尽夸你好!”。

先生与张伯驹老先生有不寻常的交往张老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民国四公子”张老是二十世纪中国词坛上的重要人物,又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戈先生在文革前,曾参加张老主持的庚寅词社,与社中诸词人相互唱和先生曾为张老和夫人潘素治印。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建国初期,张伯驹将多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画家,字慧素,江苏苏州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

]戈先生自号“拜鞠”,鞠者菊也1975年张老为戈先生画菊,潘夫人补红叶,成“寒菊图”以命救印的词人孙正刚先生又请了十几位名士为该画题诗,裱成一个长卷,是为“寒菊图卷”题咏者中有黄君坦、夏承焘等诸前辈另外,王世襄先生的题诗写在一张更大的纸上,不好裱入长卷,戈先生把它单独裱成一张“镜片”。

价值连城的"寒菊图卷"局部诗人、文学家顾羡季老先生乃戈先生的前辈。他得到戈先生赠印后,赞誉戈先生的刀法,说先生治的印“厚重沉实”,“胎息汉玺”。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 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作为印人,先生是自学成才,他收集了各类印谱近二百种,博采众家先生还写过一些谈印的文章先生在治印方面的工作充分体现他的个性:勤奋,独立追求,甘心坐冷板凳先生治印的成就无论从数量或质量来衡量,都不让专业篆刻艺术家。

基于上述原因,在先生众多的成就中,我把治印排为第二

五、“凤箫长近美人唇”戈先生乃一介书生,1989年已经年近古稀关键时刻能够拍案而起,奋不顾身,这就是诗人的本色和底气《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这是对诗极其狭隘的看法,远远不如“诗言情”志只是情之一种;而情涉及的方面要宽泛的多。

志有些枯燥,远不及情的丰富和敏感当然,这里的情不仅仅限于性爱,而包括对家人、朋友、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关怀之情但凡伟大的诗人,通常都是大情种,而且又都是些想不透、看不开的人这种看不开,并不是他们没有看通的能力,而是他们不愿意,也不忍心。

他们有很深刻的感情,他们不能放弃,那怕是极端地一厢情愿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被楚怀王彻底地抛弃了,他依旧不能面对现实在唱完“离骚”后,意犹未尽,终于以身殉江这个论点也可以反过来说:有智慧而看得太开的人,可以成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也可以写诗,但其诗少情,只具躯壳,必然不会是感人的好诗。

戈先生饱经挫折,又是一个敏感、多情、无法看破的人再加上他对中国文化的勤奋专研,他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成就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先生乃河北献县人他对中国古典的热爱或许受到他的小同乡、大才子纪晓岚的影响他告诉我,他的祖先和纪晓岚还有一些文字交往,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先生热爱中国文化,方块字对他有无穷的吸引力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古典诗词,不能互相唱和,这就失去了人生一个极大的乐趣!先生苦命,自幼父母双亡,又经战乱(抗日,国共内战),却能唱出:“衣单体弱无寒态,国破家危剩热情”,显出他的才华和志趣。

先生在文革前,曾参加张伯驹老先生主持的庚寅词社,与社中诸词人相互唱和,“所作不落老辈之后”他也与两个文科学者交流诗词,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诗词成为“反革命罪证”,有段时间他一家四口散落在四个地方,先生曾经感叹:“我没有家!。

”在人们不能有互相信任的年月,多情的戈先生奇情于菊花与猫,这可参照杨绛先生在其《干校六记》中的对狗情独所钟先生自号“拜鞠”,此号成于文革中当时先生处境困难,痴情无所寄托一夜忽有硕大金黄菊花入梦,先生情不自禁,对着菊花纳头便拜。

俄倾梦醒,不见菊花唯有泪,先生遂以“拜鞠”为号。

“拜鞠庐”、 “鹅毛见意”、“科史散人”、“浩劫余生”先生之痴还在于猫,有“猫论”曰:“世间胎生、卵生、隰生、化生,一切众生中,除约占人类十万分之一的少数美人以外,要以猫为最美”他有诗词多首咏猫,其中一首《水调歌头》云:。

信得洋传说,魔鬼宠黑猫那及乌云盖雪,黑白更谐调?不识鼠为何物,自有猪肝当饭,斗室乐逍遥兴至练脚爪,地毯任抓搔懒垂纶,羞弹铗,况吹箫!但解床头高卧,四体未勤劳最擅投怀索抱,博我轻伶密爱,儿女逊其娇七世修行后,福比主人高!

香港专栏作家林行止先生读到戈先生的《水调歌头》后,呼先生为“猫痴”。先生再接再励,写出《红莩论猫》数篇。(“红莩”也是先生别号。)其中“乌云盖雪之猫”确为世间至情之文。

先生的有些诗词格调古雅,敏感多情,例如“《鹊踏枝》和冯十四首”(冯指南唐冯延巳全词太长,就不全引在这里)冯的《鹊踏枝》十四首,以缠绵悱恻闻名,但有识者认为先生所和则缠绵悱恻更胜于冯例如最后一首(其十四)

:漫掩香尘埋玉树半尺鲛绡泪血凝红缕欲把前盟申抱柱蓝桥逝水匆匆去昔日芙蓉今败絮天际繁星乱落纷秋雨莫向佛前忏绮语会心一笑拈花处当然正如同屈原,先生也不曾,也不能忘怀人世还在1975年,先生就又“旧病复发”,不顾亲友的反对,开始和一些诗词之友唱和。

先生是历史学者,他相信历史有情,后来曾出版文集,名曰《史情室文帚》在读了陈述元先生所题陈寅恪先生文集的诗后,先生有读陈述元题陈寅恪先生文集诗有感 (三首)收戟焚书法不疏,却无一计护扶苏,寝宫常带鲍鱼臭,。

还被后人笑小巫筑得长城未足豪,如山白骨乱蓬蒿幸无吕雉污帷薄,此事居然胜汉高一卧沙丘便不醒,千秋笑骂岂堪听,悠悠青史皆刀斧,绝胜鞭尸作典刑充分表明了先生鄙夷皇帝独裁,坚信历史自有正义1984,先生作“君子兰歌”,唱出了中国科学家的坎坷命运(附文后)。

“君子兰歌”收在的200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诗文选》中《诗文选》收先生诗词八首得样书后,先生不很开心,觉得《诗文选》大部分作品“不及格”,羞与为伍《诗文选》收有一首“自题画竹”,诗曰:懒随冷暖辩冬春,。

劲节高风不染尘老干坚枝有奇用,凤箫长近美人唇“画竹”其实还有一首:雪满关山百卉凋,此君格调独风标不应擅做《闲情赋》,偏得将身化凤箫我今日读之,忽然心中一动:先生还有一号曰“红莩”,此号要早于“拜鞠”有次先生跟我谈起,说什么时候有了兴致,他会为我“释红莩之意”。

可惜,我终于没有机会听到先生的解说

不过“莩”乃竹膜也竹化凤箫,则紧贴美人唇者“莩”也“红”或为美人,或为“莩”之颜色?以“红莩”为号也足见先生之情痴可惜我福薄,没有听到先生亲口为我说一个美丽的故事(有朋友来电子信指出还有一解:“红莩(piǎo),莩: 饥饿”,那么红色饥饿恐怕就是个很恐怖的故事了。

)先生诗词品格多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活泼随性,例如仿聂绀弩的戏用说部语效聂绀弩体为诗:金瓶梅发品花空,万古红楼一梦中休画三贤战吕布,须看五鼠闹皇宫董超薛霸双衙役,明月清风两道童莫向江湖问奇侠,人间儿女有英雄。

安徽岳西有『啸云楼主』刘梦芙先生作《『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先生也是榜上有名:“掌管考算钱粮支出纳入一员,地会星神算子蒋敬戈革(1922- )北地词人多聚于京、津,词业向不及东南之盛八十年代以来,张伯驹、黄君坦、萧重梅、寇梦碧诸耆宿相继凋谢,后起者寥若晨星,词苑有弥望榛芜之叹。

戈革先生为河北献县人,任物理学史教授,余事倚声,清丽雅正,皎皎鹤立,惜知者尚不多也”先生知道后有些意外,以为若入《点将录》,凭著自己治印以万记,排名稍后的“掌管专造一应兵符印信一员,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或许更合理。

点将者以为先生治科学,便是“神算子”先生说,我曾学过多种高等数学,却不曾作过会计究其原因,正如《点将录》(作者所)指出的:“惜知者尚不多也”!先生一生,创作过不少诗词可惜早先,先生因避文祸,许多诗词作品大都喂了火。

文革前所存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因其朋友上交组织才得以保存先生因此而成为" 反革命份子",但是先生的部分诗词却因祸得福,得以保存,历史真是让人捉摸不定先生的诗词很少发表,幸存部分也只传颂于亲友之间晚年,先生曾收集诗词作品成《红莩残吟》,自费印二十余册分赠朋友,我也有幸得赐一册。

后来,出版《半甲园丛稿》时,先生也将其诗词收录,大约有四百余首

诗词也是先生自学的结果,可惜识者极少在先生的成就中,我把诗词排为第三附:君子兰歌 并序君子兰,乃凡花之一种,非天上之碧桃与日边之红杏也其花有色而无香,叶壮阔,少风姿,盖与楚灵均之美人香草了无关涉世有不逞之徒,往往以此花代苞苴,则于君子之名唐突尤甚。

或谓此花佳种有售至六万圆者,老莩闻之而作此歌,以附于新乐府之流亚云尔君子兰,佳种一株六万圆少给几圆便不卖,买主多应在国外国外多财国内穷,君子之道行不通我亦多年充教授,何尝安乐几分钟?教授生涯可悲又可伶,。

焚膏继晷度年年埋头伏案如枯腊,不辨秋冬春夏风花雪月晴天和雨天弱冠年华成近视,咫尺观书不见字三十轻霜上的鬓丝,四十踌躇不得志五十惊天浩劫来,人间地狱百层开,通衢白书走厅鬼,难倒刘元妙塑才(刘元乃古之塑手,昔北京东岳庙有地狱变相,传为元作。

)前例果然史无有,翔龙堕地成刍狗多少灵魂工程师,一朝忽入狐狼手骨伤胆落困“牛棚”,(“牛鬼蛇神”,“文革”中关押人士之处称“牛棚”,一日,余与众参观中南海囚禁光绪帝之处,众方嗟叹,余曰:“此高等牛棚也”。

)惨绝人寰“臭老九”!勉保残躯到劫余,春风浩荡又何如?依旧牢愁卧贫窟,谈何容易长安居君不见,街巷纷纷个体户,垂手千金若神助,累卵还能买汽车,天下哄传养鸡妇又不见,我译千言易六金,(乙丑以前科学译稿千字六圆)。

也须呕出几分心,卅年译满五百万,才及盆花一半春。吁嗟乎,七折八扣那及盆花一半春?

戈革先生《玻尔集》第十一卷翻译手稿,现存中国石油大学档案馆六、“快刀手”中国积弱已愈百年百年中多少仁人志士以血洗辱,以命试药药方大都为泊来品无可否认,西学东渐,翻译家做出极大贡献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输入中国。

对于严复,进化论并不仅仅是纯科学,而更是一剂醒世良方它的引入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流行的口号“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中,我们依然可以听到严复的声音但是,严复更为“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更要数他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

对中国来说,“赛”先生是仁人志士们确认的一味主药,也是泊来品要把现代科学移植到中国,少不了翻译家翻译并非易事,严复就有“译事三难:信、达、雅”的感慨说求其信已经很困难,但如果只是准确而句子不通顺的话,还不如不译。

再加上雅,那就更不容易了戈先生有作翻译家的好本钱:他上学时学过英语和德语五十年代又学了俄语他的正规训练是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这就是“信”的底子他热爱中国文化,对方块字情独所钟,能作古典诗词,写个性文章,这就有了雅的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先生有为学问献身和为中国的子孙后代留些东西的宏愿他固执地相信:“只要翻译出来了,放在那里,中国就会不一样”正是因为基于这样的信念,他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辛勤工作,为他人做嫁节裳在先生的《尼耳斯

•玻尔集》译后记中,他说得很实在:“三十多年来我常常想,我花了这么大精力,这么多时间,受了这么多辛苦,遭了这么多冷淡和污蔑来翻译这十二卷《尼耳斯•玻尔集》,到底‘图的’是什么?想来想去,觉得除了追求个‘充实自己’以外,也不过是一点‘留赠后人’的指望而已

”我觉得,先生尽心于翻译,他心里是有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唐玄奘的,在去丹麦的路上他吟出:三藏取经有好徒,降妖猴圣化斋猪庸庸碌碌沙和尚,也捡人头当数珠我亦西来几万程,只将电报作先行飞机不过盘丝洞,。

辜负蛛精食肉情先生曾经说他写出的文章与他想写而又能写的相比,不到十分之一这是多大的浪费呀!我觉得他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翻译上,曾经向他建言:多创作自己的,减少些翻译我的理由很简单:时间是有限的,只能根据重要性来排列。

我认为翻译科学书籍不那么重要,那些有兴趣的人也会有能力去读原文的可是先生对我的论点不以为然,他指出:1.现在科技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即便对广大民众,不读科技书,便不能再算是广博2.退一步讲,即便仅仅是能读懂原文的读者,翻译本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文本不易得。

先生以他翻译的《尼耳斯•玻尔集》为例他说《玻尔集》的英文版印刷数才以千记,而全世界的大学当以万记这样,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要想看到英文版的《玻尔集》就太不容易了而先生的翻译就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当然还有先生精心加入的注释。(有识者就认为先生“译书所加之注有如金圣叹之批水浒,比正文远好”。)可惜,国人对先生的苦心的回应是冷淡的。

除了12卷本《玻尔集》以外,戈革先生的翻译作品就拿《玻尔集》的翻译出版来说吧:《玻尔集》一共十二卷此书第一卷于1972年问世,而到2006才出版最后的两卷丹麦出一卷先生就译一卷第十一、十二两卷先生是在2006

年7月才拿到样书的2005年的冬天,先生接受了白内障摘除手术手术不理想,不用放大镜已经完全无法阅读一般书报了2006年,为了翻译《玻尔集》的最后两卷,先生只好自己出资,聘请了一位私人助手由先生手持放大镜,阅读经过放大复印的原书,同时歪歪斜斜地写出译文,再由助手录入计算机。

就这样,从2006年7月15日到2007年6月19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们用这种办法译完了第十一、十二两卷的初稿译完《玻尔集》的最后两卷不到半年,先生就去世了,他也终于没有能够看到这两卷书的出版现在已经出版的十卷,命运也不佳。

《玻尔集》曲高和寡,出版这十卷书,已经换了三个出版社:第一、第二卷由商务出版社出版;因不赚钱第三卷到第九卷转到了科学出版社;第十卷科学出版社也不出了没有办法,先生只好托人,用一家有名无实的“香港”出版社

(“香港”天马出版社)的名义“自费”出版了第十卷。这卷书因系“港版”,不能在大陆随便销售,据说连北京图书馆都没有这本书。

于此,我也是问心有愧的2002年我在北京,又去看先生,他提出要赠送给我已经出版的十卷《玻尔集》因为我好动,迁居勤,守不住书十卷《玻尔集》不是小数,当时我怕我不能善待先生厚赠,就谢绝了先生的美意现在,每念及此,我就满肚子的遗憾和惭愧,现在先生西行,再想要有先生题赠的十卷《玻尔集》已绝无可能!而当日我一定也是很让先生伤心的了!。

全新《玻尔集》1-12卷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先生对翻译是精益求精的,例如就Niels Bohr的译音,先生就坚持,前一个用“耳”,后一个用“尔”先生曾发表专文“玻尔姓氏的译音”说明:这是王竹溪、杨肇廉等物理界前辈当年编写“物理学名词”时审慎酌定的体例,凡外文中的。

l,对应“耳”,外文中的r,对应“尔”所以,非“尼耳斯•玻尔”不可又如,他说有人把Volta译为“沃尔塔”是“太过分了!”,指出Volta乃是国人并不陌生的伏特由于有这种严格的标准,他常常觉得有些书必须他亲自来译才行。

否则,就很有可能“糟塌了”在这种心情下,他就忍不住地要把许多精力用于翻译严格说来,翻译也不是戈先生的“正业”,他的“正业”是教授物理学可是翻译是先生投入时间最多,“产量”最高,也最得同行承认的领域这“副业”也就喧宾夺主,给先生赢来了翻译家的称号。

的确,先生的翻译是很得到同行的赞赏的例如物理学家王福山前辈称赞过戈革先生的外文功底和翻译速度,同是翻译家的赵中立先生也曾赞叹戈革先生的翻译是“又准确,又快,又好”先生的翻译涉及许多方面,除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玻尔集》外,还有教科书、人物传记、科学史、剧本等等。

2003年5─6月间,北京“非典”流行先生闭门译书,以30天时间译完英国作家M. Frayn的剧本《哥本哈根》,全书11.5万字,平均每日将近4000字其时先生已是八十有二的高龄他的老朋友,乔佖先生(上海师范学院退休外文教授)称赞他是

“快刀手”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却说“但事实上已比当年慢了许多”先生译书还常常要为翻译以外的问题呕心例如《哥本哈根》剧本1998年问世,就有友人们寄赠先生三个不同的版本先生也就开始联系翻译出版,经过许多周折,直到。

2003年才有了着落不过,剧作者的代理人在同意出售版权的同时,还有个附加条件,要审阅先生的译稿先生动了怒,让中方出版者传话:“请你告诉她,就这本书来说,全世界的人中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审阅’我的译稿咱们不再和她谈了。

”对方终于撤回了条件,先生得以着手翻译可先生以一月时间译完,寄给出版社,八个月后书才出版而且,编辑还改了先生的译稿先生悲怒交加,专门为文“常恨乾坤有外行”先生一生,发表两千万字,大多数都是翻译先生为自己治“爬格生”印,并有诗曰:。

爬格生非柏格森*,小楼一统岂初心?可知爬格盈千万,流水高山何处寻?愿后人能珍惜先生的劳作,使之不再曲高和寡!**************************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

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927) 得主。

七、男儿原不事封侯戈先生是公认的玻尔专家中国的玻尔研究以先生最为权威,他因此而享有崇高的国际荣誉,亦在中国引起激烈的争议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先生与玻尔的缘分是由“打”开始的他刚刚接触玻尔时,玻尔是批判的对象。

从六十年代初,戈先生就用“郁韬”的笔名,翻译了玻尔的哲学文集《原子物理与人类知识》后来他又翻译了另外两本,其中一本还是在“牛棚”中完成,文革结束后出版的戈先生也写过一些“批判”玻尔的文章按照当时官方的“哲学”,玻尔是“唯心主义者”。

“唯心主义”就是“反动”的(其实玻尔的学说挺“革命”的)但是,随着对玻尔思想了解的深入,戈先生愈来愈“糊涂”,慢慢地被玻尔的思想征服,成为玻尔思想的最忠实的追随者其实,把学术立场打上道德印记也几乎是当时特色。

(几乎,因为德国也干过,给相对论糊过“犹太人物理学”的标签),也是中国学术还在初级阶段的标记严格说来,“唯物主义”也只是一种信念,而凡是信念都是“唯心”的东西当然,这方面的细节讨论会跑了题,在此打住先生后来对自己“批判”玻尔的经历作了很真诚的反省,承认自己干了“傻事”。

据说戈先生之所以成为玻尔专家是受到钱临照先生的启发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环境改善1980年,戈先生被“正式平反”,不再是“反革命”是年,钱老在某个会议上感慨,说外国有牛顿专家,有麦克斯韦专家,而中国没有戈先生就发下心愿,要成一个真正的玻尔专家。

从此,先生就更加系统地研究和介绍玻尔的思想,并于1992年出版了代表他的玻尔研究成果的专著──《玻尔》,收入台湾学者韦政通教授主编的《世界哲学家丛书》。

读过玻尔的人都知道玻尔的文章是很难读的,句子长,费琢磨而先生这本书写得好,很容易读很有意思的是,在每一个章的开始,先生都引一段切题的中国古诗词或古人语录,中西对照,相映成趣例如,在第四章“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他引的是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第五章“互补性观点的提出”他引的是王静安(王国维)的〈鹊桥仙〉下阙: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在第六章

“爱因斯坦-玻尔论战”他引的是陆放翁〈示友〉中的两句: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砻?

丹麦玻尔文献馆存放的戈革先生的照片戈先生翻译的《尼耳斯•玻尔集》是其玻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全套共十二卷,约五百万字由于此书英文版各卷由不同的学者编辑,作为这套大书“全世界唯一的译者”,戈先生也就成了全世界读玻尔的书最多的人。

他不仅要吃透难懂的原文,还要进行详细的注释,其所花的功夫并不亚于单纯的课题研究。这套巨著的翻译和出版,为中国学者后来的玻尔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我把先生的翻译成就排在他的玻尔研究之前。

先生三次(1988-1989,1991-1992,1994 )去丹麦的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BA)访问他第一次访丹时已经是六十七岁,而最后一次则是七十有三的高龄了在丹麦,他与世界上的其他玻尔学者进行了交流。

其中有理论物理学家,对研究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有著述的派斯(A.Pais)。

先生还在玻尔文献馆发表了讲演“尼耳斯•玻尔和东方文化”,阐述中国的阴阳思想与玻尔的互补原理是不相干的。

先生也与玻尔的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玻尔的四子奥格•玻尔(Aage Bohr)是核物理学家,他1975年与另外两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戈先生最后一次访丹时,七十多岁的小玻尔正在写一篇运用他父亲的互补原理来分析现代物理前沿问题的文章。

他在与戈先生多次讨论后认为,戈先生已经取代理论物理学家列昂•罗森菲耳德(L.Rosenfeld),成为除了玻尔以外,玻尔思想的“亚圣”他说这是由于列昂•罗森菲耳德过于教条,不配做玻尔思想的“亚圣”这让戈先生大为意外,因为列昂。

•罗森菲耳德是玻尔的得意弟子,也是《玻尔集》的第一任的主编他曾经被称为“教皇的唱诗童子”(“教皇”指玻尔)玻尔四子的言论或许有客气的地方,但他对戈先生在玻尔方面的赞赏是无庸置疑的没有他的帮助,后来丹麦给先生荣誉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学术交流外,先生还积极为出版中文版的《尼耳斯•玻尔集》申请资助丹麦华人企业家“春卷大王”范岁久先生就先后为戈先生的玻尔研究捐款十五万克郎可是,即使“自费”出书,已经出版的十卷《玻尔集》也要经过三个出版社。

商海中的中国学术可见一斑经过先生策划,募捐(得到范岁久先生等的赞助),他所在的石油大学建造了全世界第一个全身玻尔铜像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其他的玻尔塑像都是头像或胸像铜像由雕塑家田跃民塑造1995年5月12

日举行了落成典礼。丹麦大使和玻尔次子汉斯•玻尔(Hans Bohr)等人参加了典礼。这也是中丹文化交流美丽的一页。

戈革及其助手在北京的玻尔雕像前在石油大学,先生还设置了一个玻尔文献室(已经移到清华大学档案馆),陈列和收藏他几十年来收集的有关玻尔的资料,方便后来的学者。资料中有的在中国乃至亚洲都属珍本或孤本。

今天的清华大学玻尔文献室

先生的玻尔研究在中国引起的争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认为“尼耳斯•玻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可以和牛顿的地位相比二人的思想方法、工作性质等等当然很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独创性却有相同的程度”再一个是他和许良英先生试图把爱因斯坦。

-玻尔论战(1927-1935)进入中国的尝试许先生代表了爱因斯坦,而戈先生代表玻尔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是现代科学最富启发性的科学大辩论学过量子理论的人都知道,虽然量子理论在解释现象,预测和技术应用方面成果卓著,但是这一理论总是有些。

“奇怪”和费解“量子跃迁”,粒子的“波粒二相性”,泡利的“不相容原理”,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量子逻辑”,玻恩的“几率诠释”等等都与“常理”有相悖之处要讨论清楚上面提到的认何一个概念,都不是一篇小文章可以做到的。

这里,只就“物理理论”与“物理实在”的关系说几句,希望有助于了解爱因斯坦-玻尔论战的重要意义也希望从侧面说明,戈先生的玻尔工作不仅仅只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戈先生还希望未来的中国物理学家会从玻尔那里得到启发爱因斯坦,玻尔同牛顿一样,都不是职业的哲学家。

但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因为他们的工作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牛顿的引力理论在解释,预言和应用方面都取得极大的成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牛顿的引力理论真实地刻画了我们的“物理实在”牛顿理论描写的。

“物理实在”其特点之一是有“决定论”因果性对此拉普拉斯说的最为生动他设想有一个全知精灵,她对宇宙万物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空间位置和速度)都一清二楚,那么,再加上牛顿的引力理论,精灵就可预测宇宙万物的未来状态。

如果抛开认知的精灵,这种“决定论”因果性就本体论来说,是指宇宙的未来状态是由宇宙的过去状态完全决定的且不说牛顿理论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动”,牛顿的引力理论还有一个牛顿也不能回答的深刻问题:引力传递的机制是什么样子的?。

举例来说,牛顿的引力理论认为,在两个物体之间会有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引力那么,这两个物体是怎么“发现”对方的存在的?又是怎么“算出”相互的距离而“调节”出它们之间的引力的?牛顿强调要分开引力的关系式。

(平方反比律)和引力传递的机制(也就是对这个平方反比律的解释)当然牛顿是对的,引力关系式并不因为引力传递的机制不清楚而减小了它的实际应用不过这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还是让人不满意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引力提供了一种自圆其说的机制,物质导致时空弯曲,而引力是时空弯曲引起的。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爱因斯坦的学说革新了时空、物质、能量等等基本概念,但是“决定论”因果性在相对论中还是保存下来了而在量子理论中,这种“决定论”因果性却不再成立拉普拉斯的精灵也不能再知道粒子的初始装态(海森伯的

“测不准原理”),而描述粒子运动的薛定谔方程,它的物理意义也只是粒子的几率分布(玻恩的“几率诠释”)这些都是爱因斯坦所不能接受的他坚信量子理论只是暂时的,因为它没有表达出“物理实在”他说“上帝不掷骰子”。

爱因斯坦和合作者设计了一系列“思想实验”来说明量子理论不完备作为量子理论的领军人物,玻尔坚信量子理论抓住了自然的本质,“决定论”因果性是应该放弃的玻尔接受了的爱因斯坦挑战,每次他都能够回答爱因斯坦“思想实验”提出的问题,保卫了量子理论。

他对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的回答也同样风趣:“请不要告诉上帝他该做什么”

爱因斯坦和玻尔爱因斯坦-玻尔论战刺激了多种尝试,至今人们还在努力寻找能够统一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物理理论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所代表的深刻分歧也远远没有消失,依然存在于当今大物理学家中例如,1994年彭罗斯

(R.Penrose,代表爱因斯坦)和霍金(S.Hawking,代表玻尔)就有过持续六个月的系列辩论,两人辩论的演讲还合在一起出了专著(1996,《空间和时间的性质》“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

”)。

彭罗斯和霍金有一点应该强调一下,爱因斯坦和玻尔,彭罗斯和霍金他们辩论归辩论,私交都是很好的。

今天的清华大学的玻尔文献室2001年6月5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向戈先生颁授“丹麦国旗骑士勋章”,仪式在北京丹麦大使馆举行这是女王为了表彰戈先生几十年来对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的全面深入研究,并且翻译出版丹麦已经出版的《玻尔集》前十卷的中文版。

仪式由丹麦大使主持,参加者还有前两任的丹麦驻中国大使中方也有一位人大副委员长出席毕竟这对先生,对中国都是很风光的事情,也是中丹文化交流动人的一章美国AIP物理学史中心的《通信》(Newsletter)为此发表了报导,称戈先生是一位

“科学史的英雄”。香港《信报》社长林行止先生在《信报》上发表了他亲自撰写的专文。

2001年授勋现场戈先生为此赋了一首"辛巳闰四月,余获丹麦女王封为国旗骑士,佩勋章,感而赋此以自嘲叹",诗曰:平生未曾坐马背,骑士头衔徒自愧科史沙场一老兵,剑光照夜月三更荷兰水盖忽临止*,东关酸风冷人齿。

独抱毛锥叹白头,男儿原不事封侯。*戈先生自注:香港回归以前,每年两度皆有港人获英王封赠。勋章既多,港人戏呼之曰"荷兰水盖",盖以瓶盖喻勋章也。

戈革先生的勋章八、守则的史学家生命有限不甘心于此,人们总是在探索如何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据《论语》,有学生请教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在谈到鬼神的问题时,孔子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再加上“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基本是堵死了中国人的宗教解脱之路。

结果,中国人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基本方法是历史与生物在生物上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让家族基因延续下去)于历史则是“清史留名”( 前人为后人楷模,后人以史为鉴)生物是承上,历史为启下因此,中国是一个很看重历史的国度。

在实践上,世界上没有那一个国家比中国有更完备的历史记录可是正因为历史的重要性,统治者往往要粉饰自己,一有机会就要篡改历史于是,人们就把很重的道德标准加在史官身上,产生出“在史董狐笔”的史德传统随着科学的昌明,历史的重心也在转移,帝王将相、政治人物不再是历史的唯一关注,相反,科学史上的英雄人物会愈加重要。

为了说明这一点,戈先生一再引用美国的理论物理学家费曼的话(大意):“从长远的眼光看来,例如从今后一万年的眼光看来,十九世纪中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应是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学的发生和发展,而例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则将褪色而成为一种只有地域重要性的事件

”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以求吸取思想营养戈先生认为,科学史作为一个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故然,治科学史的人要懂得科学,但它的本质更应该是“史”,所以它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史者的素质,那就是要有“才、学、识,德”。

在这里些素质中,以道德和原则最为重要戈先生以身作则,他说“我以一个科学史工作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认为一言一行,首先要对得起自己因此绝不肯拿科学史来开玩笑”对于他科学史是很严肃的学科美国科学哲学家罗伯特.科恩主编的《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是一套影响很大的丛书。

1990年,中国科学哲学家范岱年先生出任主编,为该丛书编辑了一册《中国学者对科学和技术的哲学与历史之研究》书成,范先生向戈先生索诗,限用“科学”、“民主”诸字戈先生赋诗曰:科学与民主,由来非等闲前贤苦求索,青史血斑斑。

可以看出,戈先生诗的基调是沉重的回顾世界科学史,特别是1949后中国科学的状态,先生的描述写是很准确的1980年,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迎接科学的春天对于治科学史,戈先生给自己定下了三条“守则”:

1. 严于责己2. 肯于责人3. 敢于坚持二十多年来,戈先生确实是恪守了这三条极不容易坚持的守则,做到了说话算数他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他后期的名片印有“教授(退而不休),被孤立的科学史工作者”,便是他坚持这三条守则结果的写照。

对于第一点,他对自己“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作过的“批判”文字很惭愧,有愧乎“良史”中国仍然是人治的社会,不能保证春天常在他表示如果政治再度转变,他也决心保持沉默而不会再做“应声虫”(1989年,戈先生在许良英先生发起的要求改革的公开信上署名,表明他是有风骨的。

)而且,在没有彻底弄懂时,他不去“炒作”,而宁愿“述而不作”,多做介绍和翻译的工作确实,相比于翻译,他的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很小的为学术,他是舍得时间和精力的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所下的功夫确是外人很难想象的。

常常为了一个小问题,他会写信去请教许多国家的学者例如,有个“三人尝醋”的故事故事并不见于玻尔本人的著作,而是有人写文章说是玻尔讲过的据说这三个人是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他们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对同一实体“醋”感受不同。

如果玻尔真的讲过这些个故事,那么他是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个故事的呢?戈先生为了找到这一故事的起源花了不少心血他曾经写信给博学的钱钟书先生求解钱先生回信说他也不知道经过二十多年的追寻,拜互联网的发达和热心的年轻朋友的帮助,戈先生才最后找到了答案。

原来“三人尝醋”的故事源于日本人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茶之书》该书在1910年左右就有了丹麦文版本那么玻尔(1885-1962)知道这个故事就是完全可能的了在“肯于责人”方面,戈先生身体行,和前辈、平辈和晚辈在学术上都有过激烈的交锋。

不论其中的是非对错,戈先生确实是遵循了他的守则这方面屈儆诚兄怀念戈先生的文章有很生动的描写戈先生自己也是意识到他得罪了许多人的他曾经写到:“要知道,我是一个很不好惹的老家伙,从来不是郑所南所说的那种‘逢人但点头:好、好、好、好、好’的人物;一辈子批评别人不看势头,常被人家恨得‘牙痒痒地’。

”不过,他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例如戈先生说,他虽然和钱临照先生有许多大的分歧,但他对钱老永远尊重。

【钱临照(Tsien Ling-Chao,1906年8月28日-1999年7月26日),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物理学家、教育家1934~1937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物理学报》主编等职研究发现了立方晶体滑移面间距随着晶体形变温度与晶体熔点温度之比的增加而加大的规律在晶体位错理论、应用光学研究、多种仪器研制和推动位错研究的发展、研制高灵敏度拉伸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创了Green-Twymen干涉仪研究光学精细结构的方法。

在多项金属单晶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中国开创了电子显微镜在固体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在推进和开展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次对《墨经》光学成果作了系统发掘和整理】曾经留英的钱老是中国晶体和固体物理学的先驱,也是以现代光学和物理学来研释古籍《墨子》的最初推动者之一。

四十年代初完成的《释墨经中之光学、力学诸条集》是古代物理学史论文的经典之作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之中,多处援用和参考钱老的成果戈先生多次谈到钱老赢得他的尊重的一段对话有个会议他们同住一个招待所有天钱老问戈先生:“你说中国古代有没有物理学?”

“应该说‘有’吧?”戈先生说“那是什么?”钱老不要含糊“例如钱先生您很有研究的《墨子》”“科学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化,而《墨子》中的论述却根本谈不到系统”钱老不以为然戈先生为此触动很深:钱老头脑清醒,不敝帚自珍,也不抱残守缺。

在敢于坚持方面,戈先生也真是我行我素,决不随波逐流在1980年,戈先生给科学史在中国当时的状态开出的诊断书是“政治的奴仆”和“哲学的附庸”戈先生为改变这一现状作了不懈的努力他赞同“历史是通过举例来传授的哲学”,而不是依附于某种哲学的次生学科。

因为,历史在本质上就是哲学的,它的目标是“通古今之变”,要研究和揭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历史是独立的学术,更不是政治的工具他最看不贯的是许多作科学史的人有一种“爱国情节”,认为学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在这种潜意识下,中国的科学史研究有夸大和攀附的倾向:服务于塑造中国古文化的“伟大性”。

戈先生认为这是很有害的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因为这只会“引起国际上正派学者和其他有识之士的鄙视和嘲笑”为学术的纯净,他不惜得罪中国科学史界的成名人物有名家把“泽中有火”解释为“《易经》中有关于石油的记载”。

对此,戈先生在学术上进行了批评戈先生旁征博引,讨论是周详的他说明《易经》是卜卦之书,并不是“博物志”他论证说六十四卦中,可以排出“泽中”有火,有水,有天等等他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问道:如果“泽中有火”就是“石油池”着了火,那么“泽上于天”又是什么“自然现象”呢?。

同样地,戈先生也质疑了有人认为晋人张华有机械共振的认识的观点,写了长篇文章戈先生引经据典,对这一观点所根据的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该书只是一种很拙劣的笔记小说,完全不能作为科学史料的来源。

戈先生另一个引起巨大争议的课题是他对海森伯的研究在肯定海森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同时,戈先生认为海森伯大德有亏,因为海森伯曾经合作于纳粹戈先生著有《丹京夜话:海森伯暮夜访玻尔,弗雷恩编剧演奇闻──二十世纪物理学史中的一段公案及其有关的新资料》,可惜还没有出版。

[备注:该文已经发表于《万象》杂志2007年12月号]戈先生在科学史上的成就主要是在量子物理学史他对这段历史的用心是与他的玻尔研究相辅相成的他对量子物理学的主要科学家都有研究翻译过许多主角的传记,写过不少评价文章。

他曾经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家”部分的副主编他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科学家传记辞典》写过多个辞条(物理学史,古希腊罗马的原子论,伦琴,赫兹,麦克斯韦,弗朗克,玻尔,奥格玻尔,泡利,普朗克和海森伯。

)。戈先生的科学史论文(不包括传著)大都收在他的《史情室文帚》中。《史帚》收文八十余篇,分为三个部分:玻尔研究,玻尔以外和类书辞条。

戈先生也很热心于科学的普及他的科普文章也很耐读收入《金苹果文库》的《学人逸话》、《玻尔和原子》为其代表,都可称作大家小书:作者是大家,对问题有很深刻的研究;而文章短小,阅读花不了许多时间,却值得细嚼玩味。

例如,在“略谈‘互补原理’”(收入《玻尔和原子》)的短文中,他很清楚地把互补原理归纳为:设有一种理论T(例如量子力学),满足下列的条件:(1)T包含着同一研究对象(例如光)的两种不同的描述D1(例如波动描述)和D2(例如光子描述,即粒子描述);

(2)D1和D2涉及相同的研究领域U(例如微观现象的领域);(3)只取一种,不论是D1还是D2,并不能全面地说明领域U中有关该研究对象的一切现象;(4)D1和D2是互斥的,它们并不能统一成同一种“图景”;就是说,如果人们试图把它们结合成同一种描述,就必然得出矛盾的结果;

(5)结合不同的具体条件而分别使用D1和D2,就能包举无遗地说明U中的一切现象这时,理论T就叫做具有互补的诠释,而D1和D2就叫做彼此互补的描述怪不得屈儆诚兄在称赞戈先生时说:“特别是对互补原理的阐述,多年以来,多少科学家与哲学家作过多少研究,研究来研究去,多数把人弄得糊里糊涂。

而老先生的笔下,却是清澈如水直到今日,我仍然认为戈革先生有关互补原理的解释是最好的中文表述”

九、博学严师在戈先生取得成就的文章,篆刻,诗,翻译,玻尔研究,科学史研究,教育,书法,绘画等领域,严格地说,只有教育才是戈先生的“正业”1952年自清华研业生毕业到1993年退休(其中有一段时间是返聘),四十来年,先生的职业便是教书育人。

不过,正像先生用心很多的量子理论,先生在从事教育方面的图像有些“奇怪”和费解,呈现“二相性”一方面是他的同事和学生对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的称赞,另一方面是他自己诗文中反应出的对此的失望毫无疑问,就凭戈先生在文理两科许多方面的成就,博学二字于他丝毫没有夸大的意思。

作为物理老师,戈先生有着极好的训练和功底他是一个很用功,玩命学习的好学生虽然一度想作“才子”(文学青年),但在他哥哥的劝说下,他还是选择了物理学他考入了西南联大两年后联大复员,因为不喜欢体育,而听说清华体育很严,他就选择了北大。

北大毕业后,他又到清华读研究生,师从物理学名教授余瑞璜先生戈先生出版过教科书《宏观电磁场论》和《地震波动力学基础》(与人合作)。他还发表过讨论物理学与物理学史教学的文章。

拜互联网之赐,我们可以读到戈先生的学生和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戈教授的《宏观电磁场论》“极大地激起了我们学习电磁场论的兴趣,因为无论是章节的编排,内容的表述,还是图解,在当时的专业基础课教科书中都是最好的”。

“但是我想,能够拥有戈革这种学者的大学,一定是不错的大学!我们不应该冷落戈革这样的纯粹学者!我以学校里曾经拥有戈革这样的前辈感到自豪!”“从原著出发,严谨治学,正确理解原著的真正涵义,总使我想起戈革老先生当时的教诲

”现在“真正缺少的大概是戈革的那种执着和学术独立!”“现在对石油大学的记忆已不多了,但是对于一个未当面领教的神交朋友却依然有印象,可见戈革老师的人格魅力”以上种种都说明戈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不过,从戈先生的诗文看来,他的教育生涯是很不如意的。

例如,1957前后写的“自况八首,非一时之作也”,有一首云:愿乞鸾胶续旧游,再来蓝墨亦难求钱囊场论皆空洞,(自注:授“场论”课被诬为“空洞理论”)且卧渣轩摩斧头(自注:以贱值得碎玉,谓之“玉渣”,因自号“玉渣轩”。

又得残玉斧,甚宝爱之)

写于1979-80年的自题所著《宏观电磁场论》二首不识游湖李慧娘,也能开罪贾平章,廿年旧怨如明镜,谁肯冬烘学宋襄?书生骨相本清寒,臭九穷三大可叹此卷十年呼『毒草』,而今印出有人看(自注:浩劫期间,所谓知识分子位在地主,富农。

之后,居第九位,谓之『臭老九』,人见人骂,成为贱民四凶既败,我辈恢复名誉,位在工农之后而贫困如故,谓之『穷老三』焉)

1991年的“在丹麦逢七十初度,国内同人寄赠贺卡,即答”人生七十更糟糕,二十年前号『草包』作得铁生老前辈,已将白卷抢先交(先生有长注曰:“『左派』理论谓教授皆『草包』浩劫期间,诸实验员起而『造反』,用各种刁难怪题『考教授』,并挂黑牌,称为『草包证书』。

余在『考场』不答问题,等于『交白卷』,比『白卷英雄』张铁生尚早数年,而此日在贺卡上签名者,即不乏当日之『主考』也”)1995有题画梅五首中的其二最厌山花烂漫时,恶香俗艳占高枝春光搅作大锅饭,桃李纷纷竞叛师。

其五百花头上莫多情,桃李春风有不平四十年来见无数,叛师多是好门生!无疑,上面的两个图像的差距是很大的与戈先生在同一教研室共事多年的黄纪华教授认为,理解上面两个看起来矛盾的图像之关键在于戈先生是一个直率的严师。

因为直率,他常常得罪人(特别是领导)在他执教的大部分年月,又恰逢中国教育畸形他对学生的严格往往被认为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是他“反动”,“顽固”的表现他的直率在于他有独立的人格,不跟风,不看势头

六十年代,院里有位院长开会传达上方旨意,宣扬读书无用院长发挥说:“没有大学教育,也能成大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就没有上过大学”这时,戈先生就写了一个条子传上去院长接到条子后说:“有人递条子,说爱因斯坦上过大学,这和我的了解是不一样的。

”会后,分小组讨论,戈先生又率先发言,说:“爱因斯坦被咱们院长开除了!”后来,戈先生成为“反革命分子”,这件事成为“反领导的”证据之一戈先生成为“反革命”后,有领导找他谈话,开导他,暗示他跟随领导提供的线索:。

“你说说你为什么活着?”领导预期的答案是“为党”,“为人民”,“为革命”等不过,戈先生的回答让领导感到惊讶,他说:“我不活着,我怎么办?”这个答案,该是郭德纲今天逗人开心的包裹,一定会逗得哄堂大笑不过紧绷阶级斗争之弦的领导并无幽默感,戈先生实实在在的回答不仅使他很不满意,他还明察秋毫地抓住了。

“阶级敌人反扑的苗头”,给戈先生又开了几天批判会戈先生自己不懂决不装懂有次政治学习,读报的人同往常一样,见了不懂的就问戈先生这次,戈先生表示,这词语他没见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报者非常高兴,说:"嗨,先生你也有不懂的词啊!

”第二天,报纸上有一个说明,昨日印错了字。那字正是在戈先生不明白的词语中。

戈革先生与学生们在一起敢于严格要求自己,戈先生也对他的学生非常严格在答疑时,戈先生有“三不答”:1 .不是物理问题,不答2 .没有上课,不答3 .不预习,不答有些只是混文凭的学生,就说他故意刁难学生但是,对于好学的学生,戈先生是尽心尽力的。

六十年代初,石油学院没能从综合大学得到物理系的毕业生,本校有些物探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物理教研室作老师他们的物理基础差,需要补课戈先生为这些新同事开了一个非正式的研究生班帮助他们补修电动力学等课程,以期他们能够作合格的物理教师。

这些额外的工作,都是没有报酬的叫人叹气的是,戈先生被打成“反革命”时,这些无私的奉献也成了罪状:“妄图腐蚀革命的接班人”。

他在石油学院,上的都是重头课,例如量子动力学,热力学,电动力学等可惜,在一个工科学校,这些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过,有上进心的同事们还是以他为榜样的有一位老师,他去上课不带讲稿,其他老师批评他他说:“这有什么错?我没有遗漏任何东西啊!戈教授上课也不带讲稿,为什么不说他?”“你怎么和戈老夫子比呢?”其他人说。

他同意:“是的,我是无法与他比”十几年后,这位老师仍然在会上公开说:“除了戈老夫子,别人我都敢比!”据有位在华东石油学院(山东东营)听过戈先生课的77级学生回忆:戈教授是一个保持老式传统的学者上课时,他身着中式蓝衫。

开课时,他衣着整洁,认真地鞠躬回答学生们的起立课结束时,他的蓝衫洒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粉笔粉末因为他高度近视,时不时地要调整沉重的厚眼镜,他的脸上也会有白色的斑斑点点他上课有激情,自己也是很陶醉的关键的物理概念,他都会写出英文。

大教室总是爆满,不少资深老师也来观摩他也欢迎学生去他的住处答疑那时他的家人还散落四处他给学生们推荐的课外参考书是费曼的物理学讲义这位同学是赶上了好时候,不久,戈先生就调回石油学院的北京研究生院,就不再上大课了。

戈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博学严师如果他执教的年代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如果他不是在一所不重视理论的工科院校,可以肯定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还会大许多当然,戈先生执教四十来年,虽然客观条件很不如意,但海内外还有许多很有成就的人很自豪地称自己是戈先生的门生

2007年1月22日是戈先生85岁生日这一天戈先生的一批在北京的学生还为先生组织了一次生日活动他们订制了一只生日蛋糕,上面用奶油制作了八个桃子和五个李子,寓意先生的八十五岁华诞和“桃李满天下”可是,戈先生是

学问很大,目标很高的人,他一定有着对自己更高的要求严济慈先生有句话:“所费多于所当费,便是浪费”稍微修改一下,也可以说:“所获少于所当获,便是浪费”戈先生说他一生有许多遗憾,不能尽平生所学,更多地培育英才,以至于他的诸多学问,“其‘泽’一世而斩”(戈先生语),也该是这许多遗憾之一吧。

十、黄连树下弄琵琶本节标题取自先生题赠给我的一首诗(1989)全诗曰:人家呵道看梅花,我坐寒斋吃苦茶莫笑先生溺丝竹,黄连树下弄琵琶我觉得“黄连树下弄琵琶”很贴切地表达了戈先生的艺术生活,故取为本节的标题。

自古以来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一些敏感的人他们能见人所未见,体会常人觉察不到的滋味,再用艺术技巧表示达出人之所未尝“言”者仅有技巧而无独特体验,则只是匠人中国古人论诗,多有“穷而后工”之说意思是人生的逆境往往给有艺术气质(敏感)的人提供更多体验人生的机会。

戈先生的艺术生活满足以上所论先生是一个多情而善感的人,虽然他的训练是物理学的,而一生的职业也是所谓理科的,但他的气质却是艺术的他晚年还有这样的感叹:“现在想来,我的天性确实和文学相近,后来学了科学实在是一种误算。

”先生失去双亲较早,他之选择科学主要是长兄的主张他的哥哥是学工程的,四十年代已经是玉门油矿的矿长,后去了台湾当然,根据中国的实情,学文的人离政治近,而中国的政治又是残酷的,兄长的考虑不能说是不高明戈先生学了理,照道理该是执政党可以大用的工具。

先生懒于开会,也躲过了反右,本来是可以逃脱劫难的可惜,因为对古典诗词的喜爱,结交了许多文人朋友其中有一位,先生“爱其才调而忽其人品”,“和他过从甚密”,引以为挚友不曾想到此公在文革中将先生的诗词上交组织,先生“立刻被抓进了‘劳改队’,受尽了打骂,摧残,折辱和‘斗争’”。

先生兄长定下的弃文从理的避祸之计终于失败,所以先生才有“是祸躲不过”,“学了科学实在是一种误算”的感叹幸或不幸,他“一生不得意,常怀悲愤”,这种经历却也给他了足够的“穷而后工”的本钱。

1982─1983年间写给他的甥女蔡林女士的三首诗,颇能表达先生的精神状态,诗曰:我岂多财贾?新来长肚皮(自注:稍发胖)稍微有知识,便不合时宜洗眼观螃蟹,拔剑赶苍蝇喜怒形于色,人生太不轻受尽腌臜气,从来未释然。

时还读青史,无趣骂苍天。同期,有了许久不通音讯的表兄的消息,先生治印留念,又有诗二首云:噩梦惊魂历几场,齿牙摇落视茫茫。我生不带封侯相,羞说雕虫一技长。(自注:『一技之长』之语也曾流行一时。)

带料连工送已多,天翻地覆紧折磨(自注:常自买石料刻印赠人,谓之『带料连工』)一生受尽窝囊气,看剑挑灯待怎么?先生是一个多情的人,却又不肯也不愿看透2007年六月(先生于是年十二月去世)他在《尼耳斯·玻尔集》译后记中写道:

“我自谓一生最大的悲衰就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不相信任何‘天国’和‘来世’的存在,因此一生在精神上没有任何自欺欺人的虚幻寄托,从而只有绝对的失望和悲哀任何宗教,除了迷信的成分以外还有许多哲理性的成分我连那样的成分也不能完全信服地接受。

例如《金刚经》中的‘六如’偈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我明知此种‘万法皆空’的思想有其‘合理的内核’,但是我生具‘钝根’,年逾八旬而仍然放不下,看不破许多烦恼,岂不可笑而又可怜乎!唉!唉!!唉!!!”。

没有宗教的解脱,艺术就成了排解他心中不平的主要渠道,这是符合孔子所提倡的“游于艺”的。戈先生曾说“从书法和篆刻中得到乐趣,而变化气质,而且开拓胸襟。此种文化修养,亦非任何灵丹妙药所可取而代之者也。”

书生本性,先生的艺术实践大都是由理论开始的先生自幼年起就喜欢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他自称“中书毒很深”,“在性格上受到了这些作品的深刻影响,留下了永世不灭的烙印”他推崇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侠客,行为也效仿之。

终于,今年一月,先生的文学批评专著《挑灯看剑话金庸》由中华书局出版承蒙先生的女儿戈疆女士送我一册往日我得戈先生的书,必有先生的题签和钤印现在扉页一片空白,心中一阵悲凉《挑灯》有三十二章,加附录“读《〈蜀山剑侠传〉探秘》”及序与后记,约二十万字。

先生说:“老夫读金庸的书,往往过颊即空、入口而化,如洪七公吃黄蓉所做的菜一样吃菜之后,就得拿出点真东西来”先生的武学功夫还在于熟透还珠楼主、张杰鑫、白羽、郑因一、不肖生乃至唐人传奇不时参习多家武林秘籍,再加之与科学训练和人生际遇,先生练得浩大真气,成就两套绝世剑法,一曰“理”。

、一曰“情”理剑丝丝入扣,密不透风,折高手锐气;情剑则攻心为上,志趣高雅,服人于无形倪匡评价金庸则曰“古今中外,空前绝后”先生以理剑析之:第二句中有“前”、“后”,第一句中的“古今”可删除因外国无武侠小说,“中外”也不必。

“绝后”是谁也说不准的“空前”则要看什么是标准:严格讲,任何人物和事件都是不同的,也都可以说是“空前”的所以倪匡之言只是有情绪的意义,算不上符合逻辑的评价《神雕侠侣》中赤练仙子李莫愁,不离一曲“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先生施以情剑:元好问的《雁丘词》写的是夫妻双雁,一雁为人捕杀,而另一雁不愿独活,殉情投网而死的故事。

李莫愁只不过因失恋而仇视社会,成为杀人魔头,又如何配唱元好问的《雁丘词》?先生以上乘情理剑法,或情或理,或情理浑然一体,剖析金庸的妙处,也随时挑出金庸的破绽(特别是学问上的不足),还列出许多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先生曾自诩武侠小说是他可以带研究生的领域之一(另外两个领域为量子物理学史和篆刻),信然。

先生曾经有为金书各女主角吟咏的设想,后来却因《金庸人物印谱》出版的落空(金大侠曾经表示包揽出版费用,后却没了下文),又加上《挑灯看剑话金庸》出版过程的曲折,坏了兴致终于,先生只是给他最为心仪的王语嫣(《天龙八部》

)作了一首《鹧鸪天》,词曰:生小琅环读秘书,由来国色出姑苏,分明井底投怀燕,正是心头记事珠辞绣阁,走江湖幡然一悟辨贤愚年年大理茶花好,恩爱深宫锦不如每思及此,便为叹息:若当初的计划得以实现,则金学又会丰富许多!若再成一册,集这些女主角的吟咏,配以先生为她们治的印,岂不又成一文化珍品?。

在学术上,先生深恶痛绝以伪造或夸大中国科学史来为政治服务,但他绝对不是民族虚无主义者他对中国的文字,情有独钟,常常对洋人有这般同情:“可怜他们无中国之方块字,故不能从欣赏书法和篆刻中获得更多的享受”先生学印,从文字学入手,每用一字,必通晓其形、声、义的发展过程,不满足于照猫画虎。

“印学家不但要知道各个汉字一般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而且更要知道各个字在以往各朝代的印章中的使用情况有时因为用处特殊,个别的字的结体会有一定的改动;就是说,印中有些字的字体会与在一般文献上不同,作印者不可不知也。

”于印人,他最重吴昌硕,尊之为千古“印圣”,也喜欢赵之谦和陈衡恪,再就是齐白石“白石之印,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和传统各派的渊源比较淡薄,往往出奇制胜,乃印中之奇士也”他“习书法必多阅碑帖,习篆刻必多阅印谱。

应朝夕揣摹,手摩心追,寝馈其中,神游象外,始能得古人之神髓,开千秋之生面,所谓『推陈出新』,本是此意,若无陈可推,又何有于出新乎?”先生治印数十年,习惯于辨认和自写中国字(各种篆文)的反体这对他的书法是很有帮助的。

五十年代,除了印谱外,先生还热衷于收集古玉,常常抽闲出入琉璃厂,隆福寺他收藏过一些时代不晚于殷商的玉器其中有的还得到过大收藏家张伯驹老先生的称赏如果没有文革的话,先生很可能在收藏方面有所建树,成为一个大收藏家。

可惜,由于挚友的出卖,文革初起时,他的衣物书籍立即被『封存』,所藏书画被迫上交,从此泥牛入海,了无消息工科院校,碑帖印谱,懂的人少,就仍被『封存』在他的住所因避祸,大部分由先生自己“亲手抛散,其惨益甚”,只有少数实在舍不得的幸存。

这是先生的大不幸,也是中国文化的大不幸!在艺术的实践方面,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涉及过先生在文章,诗词,篆刻方面的成就,这里仅就先生的书画略说几句艺术于戈先生是最纯净的,他从来没有想过他的作品的经济价值。

他的书画作品从来没有卖过,只是自用,或者赠送亲朋好友。

如果你去过他的家的话,你就会看到他家墙上的书画都出自他的手笔。有几幅书法作品给我印象至深。其中有幅对联,曰:何止十年号牛鬼未尝一日信狐禅

作品见《华东石油学院报》1980年9月16日字体是金文的也只有金文才有足够的力度来了表达先生心中的悲愤当时“四人帮”刚刚被抓,文革尚无定论,戈先生张贴的对联很让心有余悸的亲友不安后来,这幅对联还参加过来他们学校举办的书法展览。

1984年,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先生为祝贺鲁桂珍女士的寿辰,托人请戈先生写字戈先生以篆书写就一个条幅,条幅上是一幅对联:寿如金石学贯天人后来,为祝贺钱临照先生杖朝之寿(1986年),受中国科技史学会的委托,戈先生又用同样的八个字为钱老写了一个条幅,也是篆体。

戈先生有朋友在美国买了新房,专门请先生为他们的新居拟定斋名,并请题字,填词,刻印以彰之南唐冯延巳的词常被方家认为是缠绵悱恻1972年先生曾作“《鹊踏枝》和冯十四首”,很得行家激赏,认为格调古雅,敏感多情尤胜于冯。

先生晚年又作“《菩萨蛮》和冯延巳八首”,亦是多情善感,并题写在宣纸上,“以求传世”香港有大名家,晚年也喜欢四处题字有好事者照了像片让先生鉴定先生直率,口无遮拦,评曰:“笔无笔法,墨无墨法”传到那大名家耳里,大名家大为光火,也成一时谈助。

因为几十年治印的功力,先生的金文篆体中规中距,很有力度。

先生的行书往往受到他眼疾的影响,有轻微的天生“右倾”:如果一行字很长,若以起头的字和结尾的字作为两端划线,你就会发现该线的结尾向右略为倾斜有时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会较正,而引起一些小小的起伏这个因眼疾印起的微小偏差,不伤大雅。

先生的字有个性,耐看先生信奉潘天寿所倡导的“四全”之论,认为一个人必需在“诗、书、画、印”都有造诣,方可称为艺术家先生曾经感叹经过不断的文化摧残,今日能同时通此四项者已如凤毛麟角矣!戈先生的艺术实践确是遵循“四全”之论的。

实际上,他的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讲究“诗、书、画、印”的互相补助,协调统一例如,1994先生第三次去丹麦的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BA)访问那年夏天,先生应玻尔的家人之邀去玻尔家族的夏屋“石南园”聚会与玻尔的四子奥格。

•玻尔(Aage Bohr,核物理学家,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派斯(A.Pais,核物理学家,玻尔专家)等论“道”(玻尔的思想)戈先生给夏屋送了一幅画画的左侧是藤和交错有致的墨叶,藤上有两个桔黄的葫芦右侧为题记和诗。

画上有印三方:题记的签名之下是“红莩戈革”,葫芦左侧,介于墨叶之间,延竖向是人名印“戈革”和闲章“小楼一统”全画的几何结构稳重(学术气,不轻浮)而活泼(不古板,有灵气,有创造力)墨叶又托以深蓝,藤端的小叶则稍有绿色。

桔黄的葫芦,红色的印,再有墨色的题记和诗,画的颜色结构也是协调而有趣味

再看内容:在玻尔家和玻尔的亲人暨世界上的玻尔权威们论玻尔之道,先生故以“画葫芦”来表达自己的敬道之心题画之诗更加明白,诗曰:梯斯维里石南园,作得千秋圣地论我到门前惟下拜,画图鸿爪小留痕人人依样画葫芦,识得精微妙绪无?

脱略言筌到真谛,会心一笑见功夫闲章“小楼一统”则寓意先生闭门译书,独力汉化《玻尔集》的劳作这幅画的“诗、书、画、印”四项即使分开来看,每项都是佳品,他们又合起来共同成就一件艺术,可谓“四位一体”,来表达先生参与盛会时的心情,真是妙不可言!。

先生曾送我一些画,其中有一幅是裱好了送我的此画作于乙亥(1995)年,先生已经是七十多岁这画右侧是红梅(交错有致的墨枝和红色梅花),左侧是题诗画上有三方印:一印在红梅下方,印乃一只扬双翅挺胸昂首而站立的鸟。

此鸟乃是凤凰或金鸡先生说此印乃是“肖形押角印,这本是汉印中的『朱雀』(即『凤』之形),我用来代表自己的生肖,即『鸡』,所谓『落了魄的凤凰不如鸡』也”另外两方印在题诗和签名之下:分别是"红莩戈革"和闲章"

七十莩画"这画也是几何结构平稳而不呆滞色彩和谐题诗意趣高雅,有书香,诗曰:好花何必入离骚,斗雪凌寒气自豪莫指千秋说长寿,胎仙原是小儿曹『离骚』中有兰无梅,古人多有议论诗还用了北宋林和靖处士梅妻鹤子的典故。

胎仙是鹤,而仙鹤虽有千年之寿,在典故中却为梅之子这些都用来写梅之不凡

戈先生的画多为花卉,偶有山水他曾寄我一幅“晴峦飞瀑”画无题诗,想是先生练笔之作,构思却也有奇意先生的花卉题材很广因画多题诗,虽然画多送人,散布各处,但从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梅,兰,还画竹,葡萄,莲,牡丹,桃,丝瓜,扁豆,牵牛花,荔枝,月季,柱顶红等等。

他爱菊,菊也爱他,曾在文革中先生落难之时托梦,使先生得一号曰“拜鞠”,因而先生也最喜欢画菊他画过各种各样的菊:白菊,红菊,绿菊,金菊......先生的菊画也常常会有别的花草来陪衬,例如兰, 间或也缀以奇石。

国画常把花鸟归纳为一类但先生不画鸟,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从小有眼疾,而鸟的眼睛小,目力不好就很难画好鸟的眼睛鸟眼画不好,就不能写出鸟的神态所以先生索性不画戈先生的家人和朋友们给我寄来他们珍藏的戈先生的画之像片。

我读了这些画后,总结如下:戈先生的画追求“诗、书、画、印”互补,重视几何与色彩两方面的结构,写心头情思,有书香,人文气浓,耐品味。

十一、悲剧英雄美国AIP物理学史中心的《通信》(Newsletter)曾有文字,称戈先生是一位“科学史的英雄”戈先生把学问看得很重,很用功,很玩命他极具才华,也很有成就,但他的才华远远设有充分发挥出来,成就也远远没有达到他应该和可能的目标,许多人为的障碍阻止了他!。

与戈先生的同事五十五年的乐光尧先生也是清华毕业的,根据他的回忆,戈先生是“很不得志”的:当时(四十年代末)北大物理系有两个尖子,一个是于敏,一个就是戈革于敏在北大作了张宗燧的研究生,专研理论物理,后来转到科学院当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以后参加。

"两弹"研制,对我国氢弹研制的突破,作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是后来23名“两弹元勋”之一,也是中科院院士(据戈先生的同事黄纪华先生回忆,于敏先生曾经和别人谈起戈先生,说“戈先生学得比我好”话传到戈先生处,戈先生的回应是,“我们两个学得一样好。

”)

1995 年,乐光尧与戈革出席尼耳斯.玻尔塑像落成仪式1952年1月戈先生研究生毕业,这时己是由“组织上”统一分配而不可能由自已选择去向按照当时清华物理系的情况,毕业的研究生要么是留在清华,要么到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几无例外。

就乐先生记忆所及,与戈先生同时或先后的研究生,如黄祖洽(理论物理,导师彭桓武)分到科学院近代物理所,陆祖荫(流体力学,导师周培源)先留校后去高能所,张泽瑜(流体力学,导师周培源)留校,容保粹(金属物理,导师葛廷燧

)分到金属物理所,周光召(理论物理,导师彭桓武)院系调整后到北大,后去理论物理所等等唯独戈先生一人,由于主要是政治的原因,却分配他到济南的山东工学院,不仅离开了北京,而且是一所普通的工科学院这对一个志在理论物理的毕业研究生,在当年“毕业分配定终身”的情况下,对他今后一生的学术生命真是致命的,这是他一生“不得志”最要命的一步。

以后由于他一再要求调回北京,也由于1953年刚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确实需要人,教育部才把他调来北京石油学院物理教研室任讲师,从学术环境来说,条件并未根本改变,从此这里便是他一生的工作岗位。

关于研究生毕业分配一事,解放后毕业分配机制极端地不透明,除了决策人,具体情况无人知道戈先生是玩命学习的好学生,1945他在甘肃只收两名学生的情况下,他以头名状元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据他中学的同学,北大数学教授王世强回忆,说戈先生。

“文理俱佳,在班上总考第一(我考第二)”戈先生的学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乐先生猜想当时决定他命运的,主要有两条:戈先生是个埋头学问的人,在研究生中,他不属于"积极要求进步"的,甚至是属于“落后”的更为不利的,是他的哥哥在大陆政权易主时去了台湾。

由于工作分配不理想,戈先生没有能够在他最醉心的理论物理领域作出开创性的贡献直到的晚年,每当谈到这一点,他仍耿耿于怀其实,且不说研究的条件要能好一些,只要把在种种政治运动被剥夺的大好时光还给他,他又会多留给我们多少精神产品?。

由于朋友的出卖,戈先生成为“反革命分子”,妻子“出身不好”,受牵连后被遣返原籍农村,女儿下乡,儿子也不能留在身边一家四口,散落四个地方,戈先生于是有浩叹曰:“我没有家!”有了这种背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挑灯看剑话金庸》中,戈先生要专设一章“。

论武侠小说不应有悲剧结局”有一种很流行的理论认为“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把最珍贵的东西当众毁坏给人们看”此外,令人心碎的悲剧故事,更具动人的力量,从而也更容易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作者也会因此而事半功倍,名利双收。

戈先生说他理解这种理论和作法,但是对此不同情也不接受他认为,现实世界中不太可能有什么《凤还巢》和《玉堂春》,而是随时随地会出现《窦娥冤》和《错斩崔宁》,他一生“已经饱尝人世间苦味和辣味,心上布满了千百道伤口。

”,所以他“不再需要那种悲剧的苦口良药,而宁愿接受那种喜剧的愚弄和麻醉了”他赞同“武侠小说乃成人之童话”,坦言他曾因为读武侠小说而得到许多乐趣因此,他呼吁一切有同情心的武侠作家多写喜剧,多写惩恶扬善的武侠作品。

人们注意到这个事实,许多学问不如戈先生的晚辈,出版作品要比戈先生容易的多,而且不用自费,还有稿费相比之下,戈先生的两个重头文集《史情室文帚》和《半甲园丛稿》全是自费,且排版印刷多有错误,质量十分地不尽人意。

他的文学批评专著《挑灯看剑话金庸》进出多家出版社十余年,今年一月才由中华书局出版,先生也终于没有见到样书《金庸人物印谱》,先是金庸大侠承诺出版,后来没了下文《红楼梦人物印谱》在一个红学风靡的国度,无人出版。

《丹京夜话:海森伯暮夜访玻尔,弗雷恩编剧演奇闻──二十世纪物理学史中的一段公案及其有关的新资料》在戈先生生前,只是与灰尘作伴(最近才在《万象》上发表)先生也曾数次成为专栏作家,可惜都不能长久这样,就有一种议论认为,戈先生的性格若能随和一些,他的成就或许就会再大许多。

例如,他如果和编辑们的关系稍为好一点,《挑灯看剑话金庸》就会早面世,而先生就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著述,说不定还会自己写些武侠作品呢!他主持的专栏也不会不久就无疾而终了他的印谱、专著也不会不能出版了不过,他的所有重大收获,大都是业余工作

而且,就是社会公认为他最大的成就──对玻尔的翻译和研究──也是在他年过半百时才起步如果先生没有坚强的个性,也就很难想象他能百折不挠地拼命作学问了吧通常,人过50岁就不仅失去了创造性,而且还往往倾向于回忆,思想的视野也变得内向。

我的一位朋友,嗜书如命,于读书藏书都极有心得他甚至认为人们所喜欢的书籍的主题都高度地敏感于接触这些主题的年龄按照他的理论,如果在某个阶段,人们没有机会阅读某一类型的书籍,那么,后来即使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们也不再会有兴趣于这种类型的书籍。

但戈先生便是一个例外他50岁后依然保持了对新事务的兴趣和创造性例如,他对金庸的研究起步是很晚的1980年,当时戈先生还在山东,一位朋友从上海给他寄来一本金庸的《书剑恩仇录》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所谓新派武侠小说。

其时他已是58岁五年后,他应邀在浙江金华讲学,在朋友处读到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从那时起,他开始认真地寻访金著这时,他已接近63岁当时,中国内地仍然没有系统地发行金书他从香港等地找朋友帮助三年后(1988

年),他以一月有余的时间写成《挑灯看剑话金庸》这是他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金学专著该书写得非常专业,书中有许多新意,体现了他的极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如果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更早一些,那么成就将会更大是毫无疑问的。

的确,戈先生是英雄,否则他不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在许多领域取得傲人的成就但是,戈先生才华高,抱负大,他自己对这些成就也是十分不满足的戈先生一生的奋斗充分显示了他的特殊的毅力、勇气和力量,他为他的国家竭尽了全力。

但是,他的一生行迹,照见一个苦难的中国!他是这个时代不幸者的缩影戈先生是英雄,一位悲剧英雄。

超卓尾注:戈先生也是一位爱国者。他是为这个国家玩命做翻译的。如果您看到这里,请留言片语,表示您看到这里了!

上一篇:张文宏:建议脆弱人群再次接种疫苗 这样也行?
下一篇:廿白羽传话艺术 快来看

相关热词搜索:廿白羽传话艺术 北京天气预报 旅游景点天气 上海天气预报15天 广州国际机场天气 卫星云图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降水分布

预知天气变化,上呱智天气网 !天气预报15天查询 手机版 联系我们 互动杂谈
温馨提示: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仅供参考! 本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及网友投稿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0-2024 guazhitian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2023015593号-1